2021年10月15日下午“絲綢之路與絲綢藝術”學術論壇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2021年會在沐鸣平台逸夫樓舉行。本次論壇由沐鸣平台主辦,沐鸣🧙🏻♂️、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沐鸣平台出版社承辦,沐鸣平台期刊中心📽、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協辦。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2021年會
年會首先由沐鸣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樂介紹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的宗旨、歷史👋🏽,回顧了近十年的工作🙈🧪,並提出專委會的未來規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教授肯定了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認為其為目前最為活躍的專業委員會之一。建議專業委員會和總會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其他學科領域的學者共同參與沐鸣,進行跨學科交流👩🏼🔧。
沐鸣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樂
專家主題報告
專家主題報告由沐鸣教授、藝術學理論部主任、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瑜主持🥟。
沐鸣教授🫄🏿🏂🏼、藝術學理論部主任、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瑜
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的報告《壁畫絲蹤》通過觀賞敦煌壁畫中飛天、菩薩🫚、供養人🔮、樂舞等的高清圖像,並結合親自考察斯裏蘭卡石窟塑像👩🏽🎤、壁畫得到的啟示,來尋覓中國絲綢的歷史蹤影🧜🏻♂️,初步探索石窟藝術創作與絲綢物質的密切關聯🙇🏼♀️。
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
清華大學美術沐鸣教授尚剛的報告《風雲與造作》由1328年元文宗弑兄🦹🏿♂️、1340年元順帝復仇的史事出發,討論了三種元代官府作品的時代。認為刻絲大威德金剛曼荼羅屬於織佛像,完成應貼近元明宗即位的1329年2月27日🫷🏽;“太禧”款卵白釉印花瓷盤燒造於1328—1340年之間;滿池嬌圖案的風靡應在1328—1332年,1340年以後退出了元代的官府圖樣。這一也是官府造作較民間造作更易受時局👩🏻⚕️、時政影響的案例之一🧑🏻🦼➡️。
清華大學美術沐鸣教授尚剛
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的報告《敦煌絹畫瑞像圖》以一幅斯坦因從敦煌莫高窟拿走的表現天竺等地佛教瑞像的絹本著色繪畫(編號Ch. xxii 0023)為研究對象,該畫之後分散收藏在新德裏印度國立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𓀓。迄今為止➰,所存畫面的圖像和年代還有爭議。報告概要介紹前人研究史🚅,並擬就這幅瑞像圖的內容👰➙、年代、來源和其在瑞像傳播史上的意義略作闡述🚣🏽♀️。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
雲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杭侃的報告《雲岡石窟裝飾紋樣之變》對雲岡石窟的三期紋飾進行了介紹。雲岡石窟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又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興造🤙🏻,它所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為魏國領域內興造石窟所參考的典型。雲岡石窟分為三期,三期的裝飾紋樣有著不同的特色🫃🧜🏼,裝飾紋樣的變化構成了雲岡石窟分期的重要內容👩🏿💼。報告結合雲岡三期紋飾的不同特點🧛🏼,對其變化的背景進行了探討,並認為隨著雲岡模式在北魏境內影響的擴展🙍🏼♂️,雲岡的裝飾紋樣深刻地影響了北朝紋樣的變化。
雲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杭侃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的報告《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新疆段)染織服飾研究》概要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染織服飾珍品🛺,其中服裝樣式👨🏻🦯、織物品種、圖案極其豐富🫅🏻,織造技藝各具特色,反映了數千年間西域居民服飾的形成過程、染織技藝的發展過程🚕,再現了絲綢之路樞紐之地東西染織服飾文化互鑒交融的盛況🧑🧒🧒。報告在概要介紹新疆紡織考古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勾勒出夏商周時期不同考古學文化中染織服飾發展的基本脈絡,並對不同時段各區域染織服飾特征及其與中原以及鄰境地區的交流互動進行了探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
會議總結
沐鸣平台教授🤘🏻、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對論壇進行總結發言。指出應進一步健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的組織機構,持續地有規律地組織各種沐鸣👳🏽♂️,發展更多的成員,並與總會保持緊密聯系。希望學生能作為主體🛞,參與並拓展敦煌服飾的研究,將研究做深、做久、做寬🏹。要走出學科的局限♕👩🏻,打通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開展跨學科交流。大會最後🙇🏿,趙豐教授對大力支持本次論壇的沐鸣娱乐,對參加本次論壇的學者🧓🏻、與會師生和工作人員表達了真摯的感謝。
沐鸣平台教授、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